省党代会特刊|“双万城市”东莞书写高质量发展生动答卷
南方日报 2022-05-22 09:02

4月22日下午,东莞市2022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集中开工重大项目42个,总投资约529亿元。项目包括百亿级总投资的京东智慧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和广东光大科研制造中心,华为松山湖团泊洼5号地块工业项目,湾区重点项目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东莞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将向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的目标发起冲刺。

“十三五”期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8000亿、9000亿元三大台阶,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新增常住人口超过220万人,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东莞成为全国第十五个“双万城市”,以实际行动为广东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探路。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肩负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广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时代重任,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为全省、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路。

跨越四大台阶成功圆梦万亿

4月以来,东莞先后有两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先是捷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碳纳米管新材料产品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荣登科创板。20余天后,广东赛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位居国内行业前列的模拟芯片研发能力,登陆科创板。

科创板频添莞企新面孔,是东莞制造业发展活力的生动例证。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构建了一座“金字塔”式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形成了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这是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家底”。

从马可波罗瓷砖、以纯服装,到华为、OPPO、vivo、小天才……东莞能生产6万多种产品,占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83%。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莞蓬勃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三生制药承建了包括国家一类新药在内的前沿新药研发项目;在数字经济领域,先进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铁轨探伤系统,为全国26%的铁路开展“体检”;在新能源领域,东莞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一大批优质企业在东莞快速成长。位于松山湖的触点智能,成立仅5年,科研投入超过1亿元,在半导体领域实现3项全国第一;正新包装引进院士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将包装纸的厚度降低到50微米,承揽了可口可乐在中国50%的包装业务。

东莞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成效显著,“小升规”企业数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7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名全国第九、全省第二。

今年一季度,东莞工业投资增长41.4%,其中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增长33.9%,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38.8%。亮眼的投资数据,预示着东莞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家战略落地科创东莞启航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由陈和生院士领衔的“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东莞自2016年以来再次获得该项殊荣。消息传来,东莞全城为之振奋。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承担新使命、贯彻新理念、绘制新蓝图: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

2月23日,东莞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赋能支撑,不断擦亮东莞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

夯实科研平台支撑。前不久,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全面启动一周年,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更进一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点科研平台,助力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东莞全社会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例达94%,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达47.2%。东莞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74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东莞连续多年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举办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技术经理人培训班、科创训练营、华为开发者大会分会场等大型活动,营造带有科学味道的创新氛围。

根据东莞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东莞实现地均GDP达到3.92亿元/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密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位居第三,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赵忠贤在评价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时说:“积小胜为大胜,变成大胜就有了长板,有了竞争优势。”

东莞正在不断地积小胜、创长板,让国家战略有效落地,让科创高地加速崛起。

“五大工程”统揽先进制造提质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中,遍布了“东莞制造”的身影。

莞企易事特集团作为神舟系列的电源设备供应商,继保障神舟一号到十三号地面发射系统之后,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此次返回落地搜救类传输保障设备、相关单位办公及生活等保电任务。目前,易事特集团系列产品已连续26年肩负保电重任,成功助力神舟飞船系列(神一到神十三)、高分九号05星、海洋二号C卫星等成功发射。

除了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也有很多最新进展。作为国内手机头部大厂的vivo,4月陆续发布旗下首款折叠屏产品vivo X Fold、大屏产品vivo X Note,冲击高端商务市场。作为折叠屏市场的生力军,两款新品的推出展现了vivo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东莞长安镇,vivo全球总部项目也正在全力建设,预计今年底封顶。

先进制造是东莞产业立市的“根”和“魂”,未来5年,东莞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

实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东莞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七大产业作为重要发力领域,落实“一把手”亲自抓,争取实现五年后基地产值超3000亿元。

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东莞提出三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一年来,东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峰会举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揭牌,先知大数据、云鲸智能等一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氛围越发浓厚。

此外,东莞还将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招商引资突破工程、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等产业发展工程,突破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资金、土地等多方面问题和短板。例如,培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家,力争实现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在镇街全覆盖,力争三年内整备4片2000亩以上、6片700亩以上连片土地等。

建设湾区创新高地,打造先进制造之都,“双万”城市东莞以梦为马,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亲历者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协同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06年选址在广东东莞,2008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1年奠基,2012年正式动工,到2018年建成,历时10多年,留下了无数个工程建设难忘的瞬间,结束了珠三角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历史。

如果再算上2006年之前的项目论证阶段和相关关键技术预研的时间,散裂中子源项目已有20多年历程了,期间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最终才走向成功,这是几百名科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继承和发扬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优良传统,矢志不渝、协同努力、共同奋斗的成果。

散裂中子源在2018年建成恰逢国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散裂中子源成为了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的大科学平台,真是生逢其时。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获得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将激励着散裂中子源团队继续斗志昂扬地投入到二期工程建设中,保证再次高质量地完成科研和工程任务。感谢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这10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得到了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16年来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对散裂中子源的建设、运行、研究和发展以及人才引进都给予巨大的支持。没有这些宝贵的支持,散裂中子源是无法建成的,也无法像今天这样获得大批成果。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了8台中子散射谱仪,大大增强了服务用户的能力。

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其中12%来自高科技企业,包括紫光同创、东阳光等),在多个领域开展了重大创新研究,开展了包括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轴承、深海潜水器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等,为国家急需的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

中国散裂中子源即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未来的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于2021年上半年正式纳入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预计今年内将正式动工,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奋进故事

东莞一企业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日前,东阳光集团下设公司、东莞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新药研发团队获评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医药行业的高度关注。然而一款新药的上市,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18年、180亿,这是东阳光的医药研发投入数据,公司医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30%。

如今,经历了18年的艰苦攻关,东阳光治疗乙肝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三期试验,预计于2025年上市。

东阳光集团知识产权部副部长毛洪芬介绍,早在2005年,东阳光就从德国引进一位从事乙肝药物研究30多年的专家,启动乙肝新药科研项目。十几年来,东阳光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通过艰苦攻关,这个乙肝新药日益成熟。在该领域,东阳光已经跑在国际前沿。

除了乙肝新药,东阳光研发的食管癌新药预计2024年上市。这两个重量级产品的上市,将为国内相关的患者带来福音,并将每年产生数十亿元的产值。

有趣的是,在研发乙肝新药的过程中,为解决药物代谢的问题,东阳光同时开发了利托那韦。毛洪芬介绍,利托那韦原是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如今,使用了利托那韦的抗新冠口服药逐渐成为新冠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国内附条件批准进口注册的辉瑞药物Paxlovid,利托那韦就是药物的两种主要成分之一。

东莞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新药研发团队近年来汇聚了350名多个学科的人才,拥有多个功能平台,每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达到8亿—10亿元。目前,东阳光新药研发团队累计申请化合物专利2300篇,其中980篇已获授权。该团队已成功实现4个研发项目的成果转让,转化金额累计超过7亿元。

五年掠影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8000亿、9000亿元三大台阶,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74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5万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2%。

●加工贸易企业加速转型,ODM+OBM产品出口比重提升至78%,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8.3%提升至11.5%。

●招商引资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新增产业项目实际投资突破5400亿元,年均增长13.8%。

●市场主体突破140万户,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突破两万亿、一万亿元。

●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记者 吴擒虎

  • 关键词:东莞,企业,产业,国家,科技
阅读   0
点赞   0
梁瑞娴 编辑
2022-05-22 09:02:10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