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增10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东莞日报、东莞市文化馆 2022-12-10 09:40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全省共有115家单位上榜,东莞占据10家,占比达8.7%,东莞非遗保护成果凸显。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各保护单位履行好保护职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东莞这10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是哪些?

近年来,在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各项保护措施?一起来看看!

1、

保护单位: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莞城文化周末工程中心)

项目名称:古琴艺术(岭南派)

保护成效:成立了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古琴文化艺术分会”,并由可园博物馆提供活动阵地,定期开展古琴艺术鉴赏活动及培训工作;

建立和完善古琴档案,含琴谱、视频档案、文书档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定期举办古琴雅集活动,进驻可园博物馆并举办《绿绮遗韵》古琴音乐会,扩展古琴活动形式和范围;

开展古琴艺术交流和培训,培育古琴艺术人才;

组织古琴讲座进校园,近3年进行古琴文化进校园活动近50场,受惠学生超过1200人;

成立古琴培训基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古琴艺术展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举行,让市民共同见证古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及发展历程;

出版古琴音乐《王可逊好乐无荒》CD,让古琴音乐走入平常百姓家;出版《王可逊斫琴法》书籍,推广古琴制作。

保护规划:建立数字化档案。做好相关古旧琴谱资料的调查、整理及归档,对古琴音乐(岭南派)进行文书、电子档案的记录、疏理和规范,建立古琴音乐数据库和试听课件;

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古琴音乐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深化项目基础性研究。利用传承人工作室,打造全市古琴交流展示平台,联合相关研究机构,收录作品及实物,将古琴音乐(岭南派)研究往系统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成立古琴音乐传播联盟。定期举办联盟成员交流会和交流展演,打造岭南古琴音乐权威发布平台和交流展示平台。

成立古琴音乐省际交流协会。打造古琴音乐更高交流平台,为岭南古琴音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2、

保护单位:凤岗镇竹塘村村民委员会

项目名称:麒麟舞(竹塘麒麟舞)

保护成效:提供了近1000多平方米的训练场地、道具储藏室和办公室,2020年投入30多万元建造了麒麟舞馆体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8万余元,再加上当地政府及侨胞、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赞助,传承资金每年达到10多万元。

在辖区建设近1000平方米的麒麟广场,并在一些主要道路两旁绘制一些富有民间色彩的麒麟墙体彩绘,让麒麟文化不断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来,普及麒麟文化,培养保护意识。

将麒麟舞传统文化与党建相结合,其中麒麟队中就有8名党员,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党员带头学,使麒麟舞成为竹塘村党建工作的亮点,同时打造成竹塘文化名片。

竹塘麒麟队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假期还开展麒麟的培训班,让麒麟舞这项非遗得到进一步的传承。

保护规划:加强麒麟舞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让专人从事该项活动的纪录、建档、保存、宣传工作,以图片、视频、文字、器物等方式进行系统保存,争取收录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强化麒麟舞阵地建设,计划在麒麟广场建设麒麟展示馆。

承办镇级麒麟舞活动和各种与麒麟相关的民俗活动,加强技艺交流会,扩大社会影响力。

积极做好麒麟舞传承人和麒麟舞爱好者的培训工作。

重点挖掘、保护和发扬麒麟舞民俗文化,进一步通过网络和现代通讯手段,制作麒麟舞非遗传承纪录片,实现扩大宣传效果。

3、
保护单位: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大朗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

项目名称: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

保护成效:成立剧团。2006年,传承人陈绍初牵头成立了“巷头木偶剧团”,以公司化运营方式,推动木偶戏传承传播活动常态化开展。

成立传承基地。2006年,巷头村委会安排旧村舞台作为木偶剧团的排演和传承基地;2019年,巷头村新村落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中心内部辟300平方米为“巷头木偶戏传承基地”。

开展活动。剧团成立以后,建立了常态化排练、表演、交流、培训制度。

成立少儿培训班。2019年,成立“木偶戏少儿培训班”,免费定期开展木偶戏教学活动。

通过市、镇、社区三级平台推广,逐步建立了市场效应,演出场次逐年增加;演出地点由原来的东莞市内,发展到深圳、惠州、广州、中山、韶关、清远等城市。

保护规划:招聘人才,建立培训体系。加大新人引进及培养,初步形成团员人数基本稳定,年龄结构基本均衡的团队。

完善传承基地的展览展示。抢救性保护巷头木偶的各种古老头像、乐器及其他用品,把巷头木偶戏的各项实物、史料、剧本、曲谱,做好展览展示,加强数字化展示内容。

加大传承力度。升级“木偶戏培训班”为“木偶戏业余学校”,聘请国内著名木偶戏传承人前来担任特聘教授,建立一支稳定、高品质的师资队伍。

创作系列线上产品,推动实现巷头木偶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扩大巷头木偶戏的影响力。

牵头建立广东省木偶戏城际联盟,扩大交流,共同规划,促进区域木偶戏一体化发展。

4、
保护单位:东莞粤剧发展中心

项目名称:粤曲

保护成效:国家级、省级平台众多:麻涌、道滘、中堂先后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道滘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虎门、中堂、厚街、石龙、高埗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曲艺之乡”。

名家辈出。涌现出温池、陈映荷、黄日辉、黄汉杰等本土粤曲名家。

名作层出。创作改编《旗峰春晓》《可园新韵》《红船颂》等一批优秀粤曲作品,屡获牡丹奖、金花奖等国家及省市级大奖。

粤曲氛围浓。全市402个在册曲艺社常年开展活动,有“天天有活动,夜夜传粤韵”之美誉。

特色品牌多。打造“粤韵金声”“粤唱粤好”“东莞粤剧黄金周”“戏曲进校园”“古梅乐韵”“粤韵满中堂”“榕荫粤韵”“曲艺文化驿站”等市、镇、村级粤曲品牌,深受群众欢迎。

少儿传承有力。先后在全市18个镇街、33所学校、6个少儿粤剧曲艺培训基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保护规划:争取3年完成《东莞粤曲志》编写工作。用3年左右的时间编纂出版3-5本粤曲专著(专辑)。建立数字化档案资料库。

设立粤曲名家工作室:邀请省内粤剧粤曲名家,力争三年设立5-10个左右的粤曲名家工作室。

推出名作计划,争取集合全市优秀创作力量,三年内创作15首有影响力的粤曲名作。开展“粤曲专才培优计划”,力争三年至少培养出20名左右水平高、形象好的粤曲专才。打造东莞粤曲IP形象,承办高层次曲艺活动。

改善东莞粤曲硬件设施,提升东莞粤曲展馆的体验性。

打造国家级曲艺活动品牌,建立粤曲城际联盟。

5、

保护单位: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塘厦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

项目名称:龙形拳(东莞龙形拳)

保护成效: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面积200平方米,位于塘厦镇莲湖社区综合文化大楼三楼。

自2014年被评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以来,保护单位每年会申请2万元资金专款用于龙形拳传承基地,此外塘厦镇政府每年会拨付给予莲湖麒麟武术队(龙形拳传承基地)20万元活动经费。

2014年以来,龙形拳以传承基地为抓手,由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和林进安培养了大批第四代传承人。

2020年组织龙形拳进校园活动,在塘厦实验小学开展七彩课堂活动,由林效明免费传授给塘厦实验小学的学生,此项活动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和好评。

保护规划:开展龙形拳进校园活动,加强对塘厦镇龙形拳研究,同时将龙形拳的活动进行记录、建档;

建立塘厦龙形拳武术馆,招收大量社会人士学习传承龙形拳,通过武馆引导龙形拳走市场化;

出版龙形拳教学教材,进一步深化龙形拳市场化;

组织龙形拳武术比赛,扩大龙形拳的影响力;

组织龙形拳传承人至惠州、香港等地交流、学习和巡展。

6、
保护单位: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保护成效:第五代传承人吕伟标积极研发,改进糖浆皮、酥皮和冰皮工艺,生产出的五仁、金腿、莲蓉、豆沙、豆蓉、枣泥、椰蓉、冬蓉月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欢;

与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合作,签约毛不易等当红主播,推广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打造全国最大月饼博物馆(在建):保护单位投入6000多万元,在东莞建设华美广式月饼博物馆和体验馆,拟打造成学习、体验、制作、品尝、研学为一体的新时代月饼梦工厂。

保护规划:完善数字档案库,录制制作技艺全过程,编辑相关画册,制作完整档案;完成广式月饼博物馆建设,为开馆最好准备。

举办全国性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培训班,大力培养传承人;制定广式月饼行业标准。

建立系列传承基地,以基地为平台,成立研究院,培养研发团队;制定以广式月饼制作技艺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标准,开展广式月饼数字化保护技术输出。

汇聚艺术家、设计师、文创团队力量,打造华美广式月饼新IP,形成非遗项目品牌形象设计和策划的技术团队,为国内食品行业非遗项目品牌形象设计提供技术输出;建立“月饼+文创”模式,推动月饼制作技艺与当代工艺设计、当代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相适应,拓宽广式月饼内涵。

建立广式月饼城际联盟,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加盟店。

7、
保护单位: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南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篁溪书画艺术馆)

项目名称:糕点制作技艺(东莞茶点制作技艺)

保护成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为名号,改进产品包装,开发产品内涵,获得较好效果;

詹树安先生创办“第一麦方”,为茶点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流通渠道,逐步得到东莞市民的认可;

与本土主流媒体合作,参与了媒体举办的东莞特色食品评选和东莞特色旅游产品评选,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

已聘请专业人员拍摄制作了东莞茶点制作技艺的视频档案,制作成视频类型专辑,为后期全面保护和开展利用奠定了基础。

已在南城街道设有分销店,设立非遗大楼作为项目传习基地。

保护规划:继续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詹树安从事东莞茶点制作的工艺流程、技艺传授情况进行摄像、拍照和文字记录。

第一麦方非遗大楼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技艺传习场所,东莞有代表性的糕饼类传统小食制作实习场所,以及传统文化研习、讲习场所,在总部内建立项目陈列室。

继续加大项目传承力度,代表性传承人与有志于系统学习东莞茶点制作技艺的年轻人签订责任书,以保证学习者在约定时间内较为熟练地掌握东莞茶点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

借助互联网、电视、电台、报纸等现代传播平台,加大对项目作为地方名优产品的宣传力度。

8、
保护单位: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南城体育管理服务中心、篁溪书画艺术馆)

项目名称:中医正骨疗法(中医清宫正骨)

保护成效:传承弘扬有突破。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郭石磊取得了高级职称《全国按摩师证(三级)》和《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并在东莞成立了“清正堂养生馆”“清正堂中医诊所”。

推广宣传有阵地。近年来,郭石磊在东莞市工人文化宫、东莞市山顶洞人茶艺素食馆国学厅数次举办公益讲座,并在东莞三合堂、广州禅宗文化基地长期义诊。

传播交流有影响。两次应邀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华达中文学校、德国杜塞尔多夫、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清宫正骨。

传播传承有场地。保护单位会同传承人投资100多万元,在东莞中心区开设清正堂中医诊所和清正堂养生馆,为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场地。

保护规划:做好相关资料的调查、整理及归档,对正骨过程记录、疏理和规范,建立中医清宫正骨数据库。

开办中医清宫正骨教学点,联合高校与医院普及和传授正骨技艺,分批培育技艺传承人,使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开办清宫正骨馆,提高项目覆盖范围,更好的造福社会。

录制教学、传播短视频,建立“清宫正骨”线上传播平台,以慕课形式,向社会传播“清宫正骨”的手法和医理。

整理多年研究、教学、推广经验,出版“清宫正骨”理论研究成果。

9、
保护单位:虎门中医院

项目名称: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

保护成效:建立了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项目档案数据库,以文字、照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把此项目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使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传承。

成立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组,制定保护实施方案,开展相关工作,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展演活动。

积极推动刘氏毫火针疗法传承传播。国内已建立了“毫火针专业委员会”,三甲级医院已建有“毫火针研究室”,“毫火针门诊”等机构,专门从事毫火针的研究推广工作。2018年毫火针疗法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推广项目。2019年成立刘氏毫火针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

保护规划:完善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档案,通过文字图片录像等将刘氏毫火针传统治疗技术完整记录下来。

培育一批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项目传承人。进一步实现全市毫火针疗法专科联盟,依托联盟这个平台传授毫火针疗法,逐步推动毫火针疗法在粤港澳大湾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应用。

将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项目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

提高刘氏毫火针疗法在现代医疗机构的地位,扩大毫火针非遗项目传统医药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中国中医针灸的魅力。

建设传统针灸非遗项目文化展览馆,搭建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项目传统医药文化走向国际的平台。

10、

保护单位:

东莞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南社九大簋

保护成效:东莞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设置工作人员专职从事项目保护工作,搜集整理南社九大簋民俗活动资料。南社村理事会成员及传承人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授方式,对南社人家餐厅的人员进行了九大簋相关礼仪及烹饪技艺培训工作,使南社九大簋饮宴风俗礼仪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在南社古村落开设了南社人家餐厅,聘请九大簋传承人作为主厨,以“九大簋”作为餐厅特色宴席对外推介。

2014年至今,南社九大簋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连续聚焦,先后七次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报道,向全球展示南社独具岭南特色的节日传统习俗。

保护规划:成立南社九大簋研究小组,对现有的史料文字记载、图像等进行分类整理,全面梳理南社九大簋的历史渊源和文献资料,建立完善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数据库,实现社区共享。

形成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九大簋技艺培训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技艺提升等工作。

提升现南社九大簋传习点为传承基地,扩大传习场所。

与高校合作,借助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南社九大簋形象IP。

立足“非遗+文旅”的发展模式,打造小型南社九大簋博物馆,集中展示九大簋有关历史文物、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推动东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东莞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东莞非遗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

立足“双万”城市新起点,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东莞非遗高质量发展助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促进东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1、共推非遗系统性保障

推进名录建设。重点推进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补齐短板,补强弱项。

推进东莞非遗立法。从法律层面长效保障全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推进非遗志愿者队伍建设。联动全市的文化分馆与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

推进规范非遗档案建设。各镇街要督促辖区内的项目保护单位落实建档经费并做好非遗档案建设工作。

推进非遗工作人才培训建设。依托全市非遗培训工作,每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2、共推非遗整体性保护

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打造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把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结合,实现水乡生态全域保护。

推动非遗项目与传承人评估工作。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将实施退出机制。

3、共推非遗创新性保护

共建非遗品牌活动与创造性转化。推动“江湖山海”联动全市,推动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全新升级,推动非遗进校园全域发展为非遗在校园。

共创“非遗+N”新业态与创造性发展。推动“非遗+文创”,发展“非遗+旅游”,探索“非遗+服装”,推动“非遗+产业”。

共建线上宣传与服务矩阵。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拓宽线上服务领域,强化线上直播活动。

人人保护,人人共享。你添彩,我添彩,东莞非遗更精彩!

  • 关键词:东莞,文化,保护,项目,活动
阅读   0
点赞   0
钟榴青 编辑
2022-12-10 09:40:47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