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实施“三大工程”,推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东莞广播电视台 2023-03-17 20:45

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立足“双万”新起点,踏上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东莞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千万人口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清晰阐明了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重点实施文化设施扩面提质工程、“四馆一剧院一空间”(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工程“三大工程”,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东莞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东莞文化厚积薄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发展成就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足之处,如现有文体设施的规模、功能、品质落后于其他同等体量的城市;与“双万”城市的需求相比,高品质文化供给不足,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等。

《方案》的出台,旨在补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方案》明确提出,坚持正确导向、统筹建设、多元参与、开放共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目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东莞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强是文化强市一个重要表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东莞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要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补齐基层文化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扩面提质,建设“十大文体设施”

具体而言,实施“三大工程”——文化设施扩面提质工程、“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工程。其中,文化设施扩面提质工程、“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聚焦“提质”。

文化设施扩面提质工程,着眼于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布局和网络。根据《方案》,东莞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打造一批代表东莞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标,研究建设东莞党史学习教育中心、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名人文化中心、中国举重博物馆、东莞篮球文化中心、东莞书城、东莞图书馆二期工程、新东莞体育学校、松山湖展演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

目前,“十大文体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段)建设前期项目,包括推动海战博物馆周边综合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滨海景观活力长廊项目建设、开展虎门炮台二期第二阶段修缮工程等,正在稳步推进;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已完成初步选址、初步设计方案等工作,根据新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新馆将以山水意象、岭南庭院为概念,用整体起伏有致的屋顶来表达山水意向,以错落堆叠的建筑盒子形成立体聚落和宜人的滨水灵动空间;中国举重博物馆开馆在即,届时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成为展现石龙文化、东莞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镇街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村(社区)文化设施品质也将迎来大的提升。如《方案》提出,实施特色精品村文化振兴计划,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50个文化示范点。

此外,《方案》还特别提出增添“城中村”文体设施,以满足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推动各镇街按辖区外来人口规模,选取一定数量的出租屋较为集中、外来常住人口较为密集的“城中村”,打造“城中村”文化示范点,因地制宜增添公共文化空间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文化供给,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150个示范点,以示范建设逐步带动全域铺开。

实施“411”工程,打响系列文化品牌

实施“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文化强市行动,着力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之一。

“四馆”即市、镇、村三级图书馆,市、镇、村三级文化馆,国有、非国有两类博物馆,国有、非国有两类美术馆;“一剧院”即市、镇两级剧院;“一空间”即高品质新型文化空间。

《方案》提出,要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馆、高质量的“博物馆之城”,创建互联互促的美术馆联盟和集约共享的剧院联盟,共创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响“书香东莞”“潮流东莞”“博学东莞”“育美东莞”“爱乐东莞”等文化品牌,并明确了具体的任务指标。如到2026年底,人均公共藏书达1.5册以上,艺术普及人均参与率达90%以上,国家等级博物馆达12座,新增美术馆4家、省级美术馆达4家,年均上演高品质演出800场以上,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蓝图绘就,惟有奋斗。今年以来,“爱乐东莞”“博学东莞”等文化品牌相继打响——2月28日,东莞剧院联盟揭牌,30多场“春·萌”爱乐东莞系列精品演出在全市铺开,涵盖舞剧、话剧、音乐会等不同类型,满足群众多元观剧需求;3月2日,博学东莞“首秀”——“自是花中第一流——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绘画精品特展”在可园开幕,140余件“二居”绘画精品集中亮相,让观众大饱眼福;3月6日,黄江镇再添文化新地标,东莞美术馆联盟喜迎新成员——黄牛埔美术馆揭牌,不仅为艺术家提供新的交流平台,更为美学艺术贴近市民群众、融入公众生活开启了新的艺术之窗……一个个不断被擦亮的文化品牌,成为深入实施“411”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缩影。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工程,则着眼于“增效”。《方案》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社会化、智慧化、精准化以及文艺创演精品化。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三大工程”逐步落地见效,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极大丰富、更有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千万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将成色更足。

  • 关键词:文化,东莞,建设,方案
阅读   0
点赞   0
祖欢 编辑
2023-03-17 20:45:49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