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名中医地图小程序,今年上线!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4-04-10 08:10


▲曹雪琴 摄

4月8日,东莞召开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会上透露,今年,东莞将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既定目标,继续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主线,提升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点做好五大工作。

其中,东莞名中医地图小程序将在今年上线,全量可视化展示中医名院名医名科,优化定位导航服务、预约挂号,实现中医医疗信息“一键查询”,名中医专家号源“一码直达”,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高位引领

推动中医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以考核指标为导向,通过考核指标数据全面梳理临床工作、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的存在问题,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和医院的发展以及医院运行所必备的人、财、物挂钩。

优化高质量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公立中医院的发展方式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向精细管理转变、资源配置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转变,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四大体系。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完善中医质量控制中心体系建设,巩固前期中医质控成效,优化中医质控评价标准,强化质控结果分析与运用,促进市内中医医疗质量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同质化。

深化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秉承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和辩证观,推动建立医联体内部运作体系,让中医药人才技术在医联体内活态流动,实现医联体内日常管理与医疗业务互动互通。

赓续传承

推动中医药人才技术更加壮大厚实

实施莞邑岐黄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打造“国字号、粤字号”名中医人才队伍。整合现有的中医药教育培训资源,分类分层次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工作。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围绕发病率高、就诊需求大、中医药有优势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疾病开设中医专病门诊,探索提供一体化的专病全程服务模式。发挥“中医经典病房联盟”作用,提升以中医主导治疗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培育新一代“纯正中医”。

创立市中医药技术中心,挖掘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推广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民间中医药技术、秘方验方,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民间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发展。实施毫火针疗法医教研融合培育计划,制定地方技术标准,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赓续传承。

强筋健骨

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具活力优势

突出中医治未病在重点人群、重大慢性疾病和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中医药干预服务,积极申报试点城市。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学研究。

创新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推行全院中医“一张床”模式,建设首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加强老年病科建设,提高常见多发老年病诊治能力,发挥营养和康复治疗的积极作用,改善老年患者就医体验。增加适宜儿童的中医技术服务种类,提倡儿童中医非药物疗法“靠前站”,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依托市中医康复中心,借助医联体的多种组织模式,推进中医康复体系建设,指导社卫中心中医馆设置中医康复治疗室,将中医康复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增强中医康复服务延续性。

通经活络

推动基层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可及

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内涵建设,加快推进设点扩面。今年完成50%镇街综合医院和100%社卫中心设置中医馆,20%社卫站点设置中医阁,社卫中心中医护理门诊覆盖率达到60%,有序实施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强化行动。

开展“丰羽强翅”行动,遴选一批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开展“身边中医”工程,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中医医师配备,力争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加强传帮带工作,借助5G+名中医智能远程诊疗平台开展云查房、云会诊、云带教,患者可远程获得国医大师等名中医的诊疗服务体验,也为后续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科研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上线东莞名中医地图小程序,可视化展示中医名院名医名科,优化定位导航服务、预约挂号和科普资讯推送功能,实现中医医疗信息“一键查询”,名中医专家号源“一码直达”,让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珠联璧合

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产业更加新质多元

高水平办好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平台,签约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在中医药经典方剂传承、中药创新药转化研究、科教合作与技术协作等多个领域深入互通。

打造“全覆盖、全贯通、全媒体、全平台”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矩阵,挖掘“中医精神”代表性人物,讲好莞邑中医药故事。凝炼“悬壶莞邑”文化品牌内涵,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中医药科普产品。

探索与中医药院校、企业和文化场馆等合作共建中医药博物馆,梳理中医药文化遗存,强化收藏研究、社会教育、展览策划和文化服务功能。培育1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择优申报省级基地。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置中草药种植园、中药材标本展示墙、中医药文化长廊,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和研学路线,大力推广少儿八段锦、东莞莫家拳等中医传统健康功法。2024年再遴选5个市级中医药文化特色示范学校。

壮大高品质南药产业集群,加强对“东莞沉香”等岭南道地中药种源、产地、种植、品牌的保护和“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加强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申报纳入“岭南名方”品种库。


    阅读   0
    点赞   0
    黄佩玲 编辑
    2024-04-10 08:10:13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