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这件文物入驻国家级展厅,一起来认识下
厚街发布 2024-05-08 09:01

近日,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厚街“天后宫銮轿”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览大厅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厚街镇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木龙”也正式入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天后宫銮轿”亮相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亮相国家级展览馆展览

“天后宫銮轿”经过民艺博物馆专业人士的清理,于4月2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礼之权衡:庙堂规制与地域建筑展”展出,成为该展的一大亮点。厚街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主讲,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厚街的人文历史和銮轿的前世今生。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十余个建筑学术团队,围绕中国建筑及其体现的传统礼制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展览汇集了来自国家博物馆、东莞展览馆、东南大学等多家文博机构及高校的珍贵藏品和模型,为公众呈现了一场文化与历史的盛宴。

天后宫銮轿

百岁文物的“前世今生”

据悉,这顶制作于清末民初的“天后宫銮轿”已有逾百年历史。其尺寸最长为1.15米,最宽为0.73米,最高为1.43米,采用香樟木和坤甸木,通过榫卯结构制作而成。銮轿整体呈宫殿造型,雕刻精美,结构庄严宏伟,充分展现了广府地区的传统风格。

厚大

据研究,明代的厚街是一个临海小镇,当地居民信奉天后妈祖,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天后诞)举办“游春色”活动。“天后宫銮轿”作为活动中的重要载体,曾被供奉于八角亭附近的天后庙。1950年,随着天后庙的拆除,举办完最后一次“游春色”后,銮轿被转移到一栋被村民称为“厚大”的民国建筑内。据村民介绍,“厚大”在当时属于公家地方,并作为大塘村的学堂使用。

后来,“厚大”停止使用,后世村民清理里面的器物时,再次发现这顶銮轿。他们虽然不知其历史价值,但看其做工精美,不忍将其丢弃,于是将其搬至当时的片长家中存放。就这样,尽管历经波折,甚至一度面临被当作木柴烧毁的命运,但这件文物最终还是被妥善地保存下来。直到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顶既古朴又华丽的“天后宫銮轿”,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舞木龙”入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5月1日,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启用,展示有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正式向公众开放。厚街“舞木龙”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之一,此次与中堂龙舟、横沥民间草龙应邀入驻展出,以更直观的展现形式,在更大的平台上讲好厚街故事,以传统“舞木龙”团结向上精神,以岭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展示厚街文脉的独特文化。

旱木龙

龙头用良木雕刻,造型精致,一般长约1.2至1.5米,重约15公斤,由额、角、眼、嘴、须等组成,额头方正,角是肉角,两眼外突,龙头脖子后背描有地名或制作人姓名。

舞木龙

相传有一年发生瘟疫,一条大青蛇衔着青树枝而来,被人误会而斩死,丢入河中后青蛇化作巨龙腾飞而去。人们方才知道青蛇是来救人的,察看树枝,一看是中药,忙叫人们上山斩伐,煎水来饮,果然消除了瘟疫。从此,村民五月初五夜,都舞旱木龙。

据清代《东莞王氏鳌台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人们为保留端午节龙舟竞渡风俗,在没有河流的山区只能“舞旱龙”。故山又以此得名为“扒船岭”。相传桥头“舞木龙”的习俗自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开始,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阅读   0
    点赞   0
    邓燕芬 小编
    2024-05-08 09:01:12
    推荐
    loading...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
    微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