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历史内涵、气质品位的生动体现,更是一座城市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的源泉。回望沙田镇在文化领域的历程,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文化活动到群众广泛参与的局面,从单纯的服务市民文化需求到致力于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沙田不断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文化事业呈现出了大繁荣的态势,展现了这座滨海港城的人文之美。
从无到有
海上飘扬的“情歌”注入新动力
在珠江之畔,一群“舟楫为家、捕鱼为业、退潮而歌”的水上居民——疍民在滩涂之地围垦造田,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围垦出了一片片肥沃的沙田,实现了从水上漂泊到陆地定居的历史性跨越。他们孕育的疍家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生变化,但其基本的性格,一直在沙田人中延续着。
疍家人的独特“情歌”
“疍家亚妹真正秀,竹帽遮颜半带羞……”海天一色,渔火点点。悠扬的咸水歌在渔民的桨棹之间跳跃,飘扬在海上。那是久远的年代,属于沙田疍家人的岁月。
海上风浪大,疍家人常以高声咏唱来相互交流,从他们的喉咙中冒出来的“歌曲”,这带着韵调的咏唱,在明初便慢慢形成了“咸水歌”。沙田咸水歌包含着东莞疍家文化最原始、最独特的韵味,在疍民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8世纪,一位英国商人记录了珠江疍民传唱的咸水歌,并将其翻译成英文,称之为“中国情歌”,流传海外。
“大概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岸、田野路边,到处是歌声。每个人都能唱几首小调。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在省非遗项目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黄锦玉的印象里,当时的咸水歌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大致分为八大类,分别是离别叹、教劝歌、拆字歌、自叹歌、姑妹歌、叙事歌、煽情歌和斗智歌等。“当时全村人都会唱咸水歌,任何话都可以用咸水歌表达。”黄锦玉还曾到广州等地与当地的歌手斗歌。
“对于我们这些穷苦人家来说,唱歌可是一种最简单的消除疲劳的方式。干农活干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在田间地头唱上那么一曲来减轻疲劳。管它成不成曲,成不成调,反正唱的时候自己高兴啊,不是吗?”八十多岁的陈长说,在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的年代,唱歌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文娱活动之一。
百花齐放幸福满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群众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我们唱红色革命歌曲,比如《东方红》《映山红》等。”第一代上岸的疍家人霍连说。
1965年,沙田成立了“沙田有线广播站”,有扩声机和大、小喇叭。“当时就我一个人,在搞幻灯片宣传画制作时,都是自己写,自己画,再慢慢制作。”沙田文化站原站长王贺春说,为了扩大宣传,他每天下农村搞文化室,组建文化宣传队,组织村民学文化、讲故事,并逐渐开始在镇内部分村举办粤剧专场等简单的文化活动。
经过不断的发展,沙田文化站在1972年成立了沙田电影队,在各村轮回放映电影,解决了沙田人民要看场电影,必须步行到厚街、虎门的困难。改革开放后,沙田镇加大投入,并鼓励民间资金先后建设了沙田电影院、银沙剧院等,人们的文化生活开始转向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沙田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相继出现了集体舞、文化晚会、节庆游园等系列文化活动,沙田的文化事业开始得到发展,多元化的娱乐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沙田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类协会和组织相继成立,也为沙田镇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沙田镇公共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成为广大市民的文化休闲空间,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便捷、多元、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沙田镇共有1个公共图书馆、26个社区服务点、2家绘本馆、5个城市阅读驿站、18家“我+书房”家庭图书馆和128个班级微书馆,密织的阅读空间为市民构筑起一座座“精神乐园”。
现在,沙田群众的文化生活异彩纷呈。沙田文化艺术中心观众络绎不绝,“一湖两岸”灯光璀璨,“家门口的图书室”飘出浓浓书香,老人们跳起了广场舞,年轻人喜欢在3D巨幕影院享受现代光影科技带来的视觉盛宴,孩子们活跃于各种兴趣班。75年间,沙田镇群众文化生活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深耕本土文化
留住历史的记忆,塑造沙田新形象
一直以来,沙田镇持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着力传承、发扬和保护本土文化,写好沙田“水文章”,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不断开创文体繁荣发展新局面。疍家文化、龙舟文化、莞草文化,在沙田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疍家文化的保护传承
沙田镇水网密集,河涌河道纵横交错,是疍家人聚集地,这里有着特色鲜明的疍家文化。
沙田镇持续深入挖掘梳理、传承保护疍民文化,使其成为沙田的文化品牌,成功将沙田咸水歌和疍家婚俗申报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挂牌成立“东莞市咸水歌保护传承基地”,成功创建“广东省水上民歌(咸水歌)艺术之乡”。同时,沙田镇对咸水歌进行重新包装、配乐,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在学校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把咸水歌作为弘扬沙田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多样措施,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发扬、创新发展。
沙田镇通过深入挖掘疍家文化的历史内涵,整理出一系列珍贵的文化遗产。2007年10月,沙田疍家文化陈列馆建成,分实物和图片两部分呈现了沙田昔日疍民的生活劳作场景。2020年12月,东莞沙田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并对市民开放,其中的疍家文化展览馆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疍民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展览馆内的寮屋、渔船、打谷机、疍家服饰及劳作工具等实物,不仅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疍家文化的魅力,更成为传承疍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龙舟文化的出圈出彩
沙田,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镇,龙舟文化是其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沙田镇便化身为一片欢腾的海洋,数十条色彩斑斓的龙舟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竞相追逐,鼓声震天,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壮观的画面。近年来,沙田龙舟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龙舟爱好者前来观赛,成为展示沙田镇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2000年,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荣誉称号。沙田龙舟的历史并不悠久,却充满传奇与荣耀。1961年沙田人民公社成立后,整个沙田才只有4支龙舟队。1982年,沙田举办第一届龙舟赛事,才正式有了自己的龙舟和龙舟比赛。沙田龙舟从此走向正轨,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国际龙舟赛上,沙田龙舟队代表国家队参赛一举夺冠、1999年沙田女子龙舟队“出征”英国的龙舟赛包揽3枚金牌、2019年沙田龙舟队在美国哈特福德市滨江龙舟赛再次夺冠……面对强手如林的专业队伍,沙田运动员以其泛家浮宅的经验、搏水击浪的气概和同舟共济的精神,在“硬顶上”的咸水歌号子声中脱颖而出,扬威国内外。
沙田镇以龙舟为媒,向世界展现“龙舟之乡”的魅力。2023年,沙田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18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龙舟队同台竞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龙舟爱好者前来观赛。
龙舟运动在沙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少是一家几代人都与龙舟结缘。梁镜新接棒父亲、郭艳婷郭应冬姐弟接棒母亲……他们不仅是继承了这项运动,更是传承了龙舟精神。沙田龙舟所衍生出的龙舟精神,是沙田疍民在历经磨砺中绽放出的独特精神力量,这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沙田儿女。
为传承好龙舟精神,让“龙舟文化”不只停留在水上,沙田镇结合资源优势和龙舟文化底蕴,借龙舟运动传承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的龙舟文化旅游项目,开展龙舟文化讲座、划龙舟体验、龙舟模型制作等活动,拉动本土龙舟文化传播同时,传承龙舟技艺,活跃龙舟娱乐氛围。
甘海鹏 摄
叶瑞和 摄
沙田龙舟衍生出的“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也已经深深地刻在沙田人的心中,升华为沙田人的精神寄托,成为龙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内涵和精神源泉。
莞草文化的焕发活力
“莞音完,亦音官……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东莞县志》记载了“东莞”得名的来源。莞草曾是沙田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和编织技艺更是源远流长,承载着沙田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莞推行引淡驱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塑料制品逐渐取代莞草编织产品,让莞草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莞草种植也日渐式微。
为了挽救这一古老技艺,沙田镇在推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沙田镇在穗丰年水道旁进行莞草试验基地建设,东莞市莞草种植传承人王祐对莞草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确保莞草的质量和产量。沙田镇还把莞草破草、晾晒、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原,把美术、时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编织工艺中,组织手工艺人开展草编织作品,成立莞草“妇创坊”,开展“莞草云课堂”、学校第二课堂兴趣班、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等传承和弘扬莞草文化,让莞草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目前,莞草种植基地也逐渐成为沙田镇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层党员活动实践阵地,组织开展系列的种植、收割、知识宣传等活动,成为推动莞草种植、编织传承的重要平台。
免参加成人高考,在职提升学历!2025年春季招生进行时
大朗:科技创新促青少年发展
清溪:冬至日 情暖童心 点亮“微心愿”
2024“乐购东莞”迎春消费季暨东莞市第四届盆菜节活动盛大举行
@2024莞马参赛选手 请收好这份交通指南,准时到达!
虎门党群暖蜂驿站(不夜天骑手友好街区)揭牌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