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密集地拥有着一批文化锚点,也缠绕着一批困惑与难题。
在一扇扇紧锁的铁门背后,一代代莞城人的记忆如藤蔓丛生,爬上历史的屋檐。
无论何时,莞城都是一个“有位置”的存在,之于城市空间,之于人们心内。
莞城的城市更新,是不应逃避的挑战,也是应当宽容的试炼。旧城活化诸多经验在前,不同形式、不同面貌的路子正在为东莞的旧城老街,带来新的可能。正如与莞城相邻的石龙,也在以自身特色雕刻着东莞的文化特征,通过更新改造,为当地和周边延续活力。
2023年6月,「东莞记忆」项目正式动工;一年半后的今天,2024年12月12日,一街(中兴路骑楼街)、一河(珊洲河西段)、一园(西城楼公园)迎来新开放。
莞城新的可能性,在哪里?
这次,我们可以如何重新熟悉这里?
01
用新的角度看迎恩门:
从东莞文化广场,到西城楼公园
人们对当下西城楼的观赏角度和东莞文化广场的场地记忆,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
2000年,东莞文化广场竣工。广场投入使用以后,每年举办1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吸引观众多达10.36万人次,其兴旺程度在彼时无两。
2002年的莞城文化广场一带(张超满/摄,图源:影像莞)
此后,莞城陆续建起了东门广场、南门广场、北门广场。这三座广场,每一座都离不开莞城城门的空间定位,以地名为纪念,顺着老城的历史格局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如今,旧东莞县城的东(和阳)门、南(崇德)门、北(镇海)门三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位于仅存的西城楼(即迎恩门)一侧的,昨天是东莞文化广场,今天——是新的「西城楼公园」。
改造后的西城楼公园,削弱了迎恩门与公园的“割裂”关系
改造后的西城楼公园,重新梳理了步行路径,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具层次感的生态景观。
“拨开”以往层叠的植被和栏杆,将公园与西城楼的阻隔卸下,使城楼从“孤岛”的视觉感受中跳脱出来,迎恩门全貌展现于前。
在低矮的草坡上,以自然水面作画布,向天空、树木、城楼借景,历史倒影在新的时空之中。
公园以观水云台、城楼剪影等新景观与历史互动
林荫夹道间,叠石与乔木疏密有致,观水、休憩、远眺,日与夜,是光影有别的空间意象。
东莞第一座城市地标雕塑——“白玉兰”雕塑,保留在蜿蜒的步道与水景间,托起延伸向前的视线,融入南洋杉、老榕树的绿意之中。
通过草坡、水系营造,使地标与公园的关系更为融合
旧时,文化广场的纯粹在于,它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社区广场、一个街心公园。据《莞城志》记载,离退休干部、职工、农民、外来工在广场跳交际舞、健身舞、扇舞、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小孩在这里猜灯谜、投篮球、敲锣鼓、抛藤圈、玩转盘……
这里也是人们突破空间界限,来往交流的起点——“十多年前,市内最密集的线路都是围绕文化广场为原点去做规划,一圈圈发散开去,指向性很明确。”
城市化发展,赋予文化广场包容性和公共性。新的西城楼公园,在有机的景观生态之余,也没有忘记它作为一个有趣的公共空间的原有属性。
公园为休闲活动提供更舒适的体验
古榕下,新的儿童活动空间更开放、更有想象力。呼应古城墙的攀爬架和城门隧道,鲜艳防滑的彩色地面,适应全龄段的沙坑、高低秋千,为儿童的安全游玩提供着创新体验。
植物科普、“涌”水乐园,打造了自然丛林氛围下的儿童戏水区域。浅水区穿插着喷泉、跳跳泉等无动力互动设施,溯溪水道模拟自然溪流,与水的连接更显生机。
公园打造城门乐园、城墙剧场,供儿童游乐
玩水嬉戏的孩童,躺卧草坪的年轻人,热闹的家庭聚会,亦或是古树下闲聊的老人们,将构成西城楼公园新的空间氛围。
02
走在「平衡木」上:
先是骑楼街,才是东莞记忆
莞城“城外”的骑楼街,大部分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今天刚好近百年。
彼时,“城外”以小街小巷为主,时任县长把广州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同时拆街巷建马路,从1930年起历时数载,将分散的街巷改建为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维新路、中山路、和平路、威远路七条马路,并建成马路上的骑楼建筑。
今天,“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一期开放的“一街”,就是百年前由遇贤街、铁街改建成的中兴路。
改造后的中兴路(摄于试开放阶段)
这里曾是省渡头、码头所在地,民国时期的更新改造,将其定位为商贸交易集中地。1949年后,中兴路开设有东莞港务所、客运站、搬运站等机构,吸引了糖酒公司、日杂公司、布店、生产资料公司、纺织品批发部、土产公司、副食公司等商业机构和商店进驻,成为当时最繁荣热闹的商业街道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兴路绝大部分商铺改作经营饮料、糖烟酒以及副食、厨具、杂货批发。
一街(中兴路骑楼街)、一河(珊洲河西段)改造前后对比
走在改造更新后的中兴路上,留意立柱、骑楼山花,可以见到曾经掩盖在砂灰下、被修缮人员清理发掘出的10多个店招:“祥发海味”“悦华糖果”“天盛金铺”“人安药房”“天成纱罗绸缎”“公益(绸缎)”……街道如同一个天然的商业博物馆,沉淀着莞城的商贸氛围。
经过修缮后显露的旧店招、旧标识等
中兴路骑楼街17号,是李治鸿的祖父李合安创下“天成纱罗绸缎”的地方。李家(县后李)五代人与纱绸有深厚情缘,李治鸿只听父辈提起家族商号的百年传奇,建筑修缮前,外立面经过粉刷,且风化破损严重,不知商号存在。清理过程中,显露的招牌让这个商号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中兴路拥有12处历史建筑,兼顾保护修缮和街区发展,如同走在“平衡木”上,每一步都需要认真而谨慎。
中兴路上的历史痕迹,如同“彩蛋”等待发现
“多数骑楼民居基本上是危楼,不能拆毁,还要达到一定抗震等级,相比推倒重建,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过程中,建设团队协同专业结构鉴定团队花费3个月时间,对骑楼及巷弄中几百间老房子进行挨个“体检”,个性化定制修复方案。最终采取钢结构加固、构件截面扩大加固等多种措施,显著提升骑楼及民居楼承重性能,确保使用安全。
改造在创新空间的同时,也尊重原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历史面前,“现代”并非作用寥寥。对基础设施的更新,才能让街道具备重整旗鼓的底气。
“两根骑楼柱间距仅7.5米宽,而不足一米的深度之下,还有从前修路铺筑的贝壳疏水层。”在狭小的空间里,闪展腾挪地完成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群、通讯管群、燃气、给水的铺设,能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做好历史水系的修复,和看不见的地下基础设施更新,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庆幸。
改造提升后的珊洲河西段,兼顾水安全与水文化
使用现代技术和人工修复,时间让历史遗憾有了回应。而每栋建筑,不只有文物价值、空间价值应当被尊重,还有它被恰当使用的价值,也应当给予尊重。
03
让人与生活回流:
向记忆取参照,正视城市变迁
在新城高速发展面前,旧城凋敝不是单一城市的困境。近十年,产业空心化及人口老龄化让莞城风光不再,商业萧条、人气衰减现象日渐加剧。
城市是使用者的城市,街道是住民的街道。让社区生活复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比起建筑改造,模式与心态的调整更为核心。
曾经,比邻河道、直通东江的地理区位,让中兴路成为商贸旺地,街上不少店铺拥有几百平方甚至更大的仓储面积。
“前店后仓”、商住结合——历史本就有“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如今,这些经验被重新思考,走进中兴路上的一家家店铺,从临街的入口穿过店内,可以直达珊洲河边,探索跨时空的建筑进深,感受伴水而生的历史体验。
与新店共存的原住民,使商业气息与家庭气息相互交融。
抬头仰望,在新建的开放式屋顶空间旁,也有本地居民独门独户的旧墙旧瓦、自营自住的原始楼栋。
街区的原生元素,通过“绣花工夫”保留
户户相邻亲近,每一家民居、商店,都是彼此的参照物,临街长廊里有市井的众生万象,也有时光变幻的日常。
老建筑上,出现了一批新风景
行走在改造后的中兴路,可以逛潮牌服饰店、年轻主理人店、书店、艺术展馆,喝咖啡、精酿、糖水、本地凉茶,也可以寻访老字号钟表店、照相馆。将来,这里的青年公寓、共享空间、独立工作室等设施,也会提供更多与工作、生活相关的驻留选择。
而街道,并非只是一扇扇橱窗,在更广阔的街区生活里,也是学校、市场、公园、房子、生计……把生活的每一个目的地串联,才是一生人、一座城的脉络。
入驻店铺施工期间,情怀可见
除了本次呈现的一街一河一园,“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也将持续对莞城桥、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及其周边道路和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此外,东莞影剧院、东莞华侨大酒店、凤凰台也将启动升级改造,在城市文脉延续下实现角色焕新。
选择与记忆“共事”,不是面对盘根错节,而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熟悉它,成为常客,具体地投入城市,投入生活本身。
时间带我们前往将来,记忆为更好的改变提供参照。每一代人,都值得拥有自己记忆中的街道、小店、斜阳树影、相遇风景。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记忆裹挟,而是要不断加入、不断创造公共的生活。
不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的痕迹,共存于城市发展中
近年,东莞人的家门口和身边,迎来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为文化与生活提供新的体验。
对城市发展而言,“东莞记忆”不只是莞城的功课,也是每一片历史印记的功课,是每一个怀揣时光、正视变迁的东莞人的功课。
「东莞记忆」
首开区一期开放攻略
开放时间:12月12日起
地点: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
相关活动:“洄游之舟”公共艺术项目、银盐市集、7场展览、15+场音乐live&互动派对等
交通方式:自驾可导航至可园北路停车场,公共交通可乘坐莞城文旅专线
免费!东莞“文旅专线”上新!轻松直达多个热门景点...
玩转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出行及停车指引看这里……
大朗镇与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
2024年最后一波冷空气即将抵莞!最低温降至……
【民生视点】佛穗莞城际最新公布:东莞段或减少1站
旧时村落大变样!黄江下一个顶流打卡点来啦!